近日,一條有關"杭州有塊毒地"的微博在網上流傳,在短短幾天內被轉發3800多次,"被污染工業用地"一詞再次進入公眾視野。 該微博稱,據一篇新發表的學術論文研究結果表明,杭州一塊退休工業土地的表層和底部土壤已經被重金屬污染,其中汞砷鎘污染極其嚴重,如改為民用或公園,必須修復或換土,以免未來發生悲劇。 眾多網友都在回復中表達了對于"毒地"的擔憂。但是,這塊土地到底在哪里?它的情況是否真如網絡傳言那么嚴重?這樣的土地還有多少?記者就此展開調查。 披露: 含汞超標污染嚴重 發布這條微博的博主名叫"環保董良杰",經過網絡認證的身份是"原美國夏威夷大學環境專家"。除了發布這條簡短的微博,他還附上了一張論文截圖,標注了論文取樣地塊的經緯度位置。 于是,該地塊所在位置馬上被鎖定,它是杭華油墨有限公司(原杭州油墨油漆廠)的一塊退役廠區,2009年被一家房地產公司拍得進行商品房建設。記者輾轉找到了這篇名為《一油墨油漆廠退役廠區的重金屬污染土壤研究》的論文。研究者當時抽取17個樣本檢測發現,其中一個樣本的汞含量達到18ppm(即每千克土壤汞的含量為18毫克),而論文列舉的標準限值為1.5ppm。按照董良杰的說法,這塊土地的汞含量超標達11倍。 事實果真如此? 記者馬上聯系論文的第一作者、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老師紀偉昌,他表示,這里其實存在一個標準區別。根據《展覽會用地土壤環境質量評價標準》的規定,1.5ppm是A級標準土壤汞含量的限值,表明土壤未受污染。而該地塊18ppm的汞含量超過A標,卻未達到50ppm的B級標準土壤汞含量限值,屬于超A標土地,事實上是可以作為商業用地、公共市政用地等土地進行利用的。 調查: 污染土地已經修復 杭州市環保局有關人員出面證實了浙江大學方面的說法。 該局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論文中使用的數據為浙大在2002年的分析結果,當時,杭州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和環境科學院也對這塊土地進行評價。2008年這塊土地開始接受修復,它是杭州市第一宗工業退役土地進行評估修復的土地,2009年6月,這一地塊經評價后作為安全土地出讓。 至此,傳得沸沸揚揚的"杭州毒地"流言終于暫告一個段落。但是,人們的擔心遠沒有結束。 近年來,伴隨全國范圍的產業結構調整興起,大量高污染、低效能的工業企業開始從一些城市的中心區域消退。搬遷企業留下的大量土地為規模不斷升級的城市建設提供了土地資源,但混雜在其中的污染土地也逐漸增加。它們是否也得到了有效治理? "這項工作這兩年正在起步。"一位從事土壤修復行業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記者在位于杭州市機場路與新風路交界的慶豐農化有限公司舊址,也看到了相關跡象。這塊原本雜草叢生的被污染工業用地上,現在已經堆放了不少鐵架、尼龍布,不遠處正在搭建一個設備廠房。"我們正在對這塊土壤進行修復的前期準備工作。"承接該項目的杭州大地環保工程有限公司一位吳姓項目經理向記者表示,預計整個修復過程會持續一到兩年。 據該公司的官方主頁顯示,這家專門從事土壤修復的公司,近年來已經參與修復工程6個。目前西湖文化廣場的所在地,原杭州煉油廠的退役廠區,就是這家公司歷時4年,采用高溫處理、穩定化、固化等方法完成的修復。 期待: 防范比修復更重要 土壤修復市場已經開始活躍。讓人欣喜的是,我省有關部門已經關注這一問題。去年,我省出臺《浙江省清潔土壤行動方案》。計劃在"十二五"期間,集中力量為浙江土壤"消毒"。具體包括通過深化重金屬、持久性有機物和農業農村面源等污染治理,從源頭上預防土壤污染;通過實施重點工業區和農產品產地土壤環境監測,在過程中監控和預警土壤污染;通過實施一批污染場地修復示范工程,在末端強化土壤污染治理。 "這是為民造福,為子孫后代造福的好事。"在采訪中,杭州大地環保工程有限公司的吳經理表示。不過他也指出,雖然現在很多地方的污染土壤修復工作已經開展,但其中仍然存在不少問題。 比如,目前評估和驗收是土壤修復中的重要環節,"但國內至今沒有一個針對工程建設用地土壤的正式標準。"吳經理說,雖然90年代曾出過一個土壤標準,但針對的是農業用地。2007年面向上海世博會有過一個《展覽會用地土壤環境質量評價標準》,卻是一個暫行辦法。他認為,要想土壤修復工作盡快走上正軌,國家需要盡快出臺更加完善的土壤環境質量評價標準。 業內人士指出,目前"毒地"修復市場依然受到污染土地底數嚴重不清、治理修復責任認定困難、污染土壤修復技術缺乏等難題的困擾。專家認為,現在最迫切的是通過法律實施和常識普及,讓企業認識到造成土地污染的后果,更加重視土壤污染的預防。來源:浙江在線
|